專車戰火蔓延至巴士 資本競逐“定制公交”
昨天(6月29日),滴滴快的董事長兼CEO程維確認公司新一輪融資已獲得超額認購,規模超15億美元。
根據規劃,滴滴快的將提供全平臺的出行解決方案,包括出租車、專車、私家車拼車到公交等。不過,該公司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有這個意向,但何時推出仍然沒有時間表。
目前,在打車和專車領域,滴滴快的占據了國內市場第一的份額。不過,在貨運和客車領域,已經有客車碼頭、一號貨車和嗒嗒巴士等先來者,且該行業競爭門檻較專車和出租車更高,滴滴快的想要參與進來并不容易。
今年1月,易到用車率先投身巴士市場,用戶可以選擇巴士出行。隨后,客車碼頭和嗒嗒巴士也在南京、深圳等地推出類似服務。按照客車碼頭的業務規劃,不僅涵蓋針對市民出行的巴士業務,即定制公交模式,并且涉足長途旅游巴士市場。
客車碼頭運營方南京大悅網絡CEO石豐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同一片小區附近的居民,可以自主選擇需要的起點和終點,根據分析我們推出合適的線路和停靠站。人均每公里的價格也就在4毛錢左右,相當于地鐵票的價格。”
“旅游客運行業除了部分大巴是自營外,大部分是大巴司機自己購車后掛靠車隊的模式,每個月至少有8到10天是空置期,即使有業務,比如從南京到上海的路線,還是會有30%~40%的空載率。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通信息壁壘,降低巴士司機的空載率,解決出行的難題。”石豐源說。
不過,由于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出行平臺通過提取分成的模式很難獲得盈利。“很多類似模式都可以從后市場服務中賺錢。與司機分成只是一部分收入,主要會依賴后續的汽車衍生服務和旅游相關產業獲得盈利。”石豐源坦言。
與滴滴快的等主打“定制公交”不同,客車碼頭的重心在于旅行客運。業內分析認為,這一市場比出租車行業甚至更加封閉,滴滴快的想要通過單純的補貼模式也不一定容易進來,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資質和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