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MIG分拆邏輯:重劃終端 培養下一個微信
騰訊分拆MIG(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的消息已經流傳了有些日子,現在馬化騰終于決定下手了。
1月25日,有消息稱MIG總裁、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EVP)劉成敏已確認離職,MIG業務由騰訊COO任宇昕接管。
而分拆MIG的消息出現得更早。去年12月28日,云科技程苓峰爆料稱騰訊MIG將被分拆,原因是馬化騰對MIG現在的成績不滿。1月24日,丁香園CTO馮大輝爆料稱:騰訊已經決定分拆MIG,將于2月1日公布。
25日下午,記者致電劉成敏本人,劉成敏在電話中連做兩項否認:自己不會離職,MIG不會解散,這些都是“不準確的傳言”。劉成敏要求記者“等待騰訊官方的正式消息”。
對于“劉成敏離職,MIG分拆”一事,25日,騰訊公關部相關員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了三點:一是Tel(劉成敏的英文名)沒有辭職;二是MIG不會被解散;三是(MIG)不會裁員。
據記者了解,1月25日,馬化騰出現在騰訊北京分公司所在地中關村銀科大廈,表情淡定。這一天,騰訊北京分公司年會。
而騰訊無線部門已是風雨欲來。騰訊無線廣告部的一位員工私下對記者表示“就要拆掉了”,這讓他很忐忑:接下來將是被拆分到其他部門?或是被裁員?
“功臣”身退
從“下一個QQ帝國”到“雞肋”,成為劉成敏離職的原因。
25日,一位投行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卻認為:劉成敏的權力被大為削弱,沒有留下來的理由。如果劉成敏離開,將是半年內第二位離職的騰訊EVP(高級執行副總裁)。
去年11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李海翔離職,離職的原因也是因為重組:去年5月,騰訊進行架構調整,搜索業務線被分拆,流量拓展與收入部分劃歸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技術與產品部分劃歸技術與工程事業群(TEG),李海翔轉而負責“創新及行業前沿的研究和投資”。
上述投行人士認為:如何調整將成為劉成敏去留的關鍵。
去年5月的架構大調整后,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包括無線媒體產品部、3G產品部、無線增值產品部、無線游戲產品部、無線安全產品部、移動通訊部、電信事業部、無線合作開發部、無線國際產品部、無線研發部、無線瀏覽器產品部、無線運營部、無線業務辦公室、地圖平臺部、搜索營銷部、搜過拓展部、搜索廣告平臺部。負責產品則包括手機QQ、手機Qzone、手機騰訊網、微博移動客戶端、手機游戲、soso地圖、手機安全、手機瀏覽器等。
程苓峰透露:拆分之后,手機QQ和手機Qzone歸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手機騰訊網和微博移動客戶端歸在線媒體事業群(OMG),這些均屬于重量級產品;MIG剩下的主要業務包括手機管家、手機瀏覽器、應用寶、移動閱讀等“無足輕重”的產品,MIG已經失去了“下一個QQ帝國”的前景。
從“下一個QQ帝國”到“雞肋”,成為劉成敏離職的原因。
金種子投資創始人董江勇說,劉成敏是“拯救QQ帝國”的功臣。2003年加盟騰訊前,劉成敏在華為國內營銷部工作,與各電信運營商關系深厚;劉成敏加盟騰訊后先后任電信事業部總經理、移動通信部總經理。自2005年任無線業務系統執行副總裁,負責無線業務的開發和運營。
期間正值“SP業務拯救中國互聯網”,劉成敏的運營商資源派上了用場,幫助騰訊抓住了SP大繁榮的機遇。2012年5月,騰訊內部架構大重組,劉成敏出任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裁及集團高級執行總裁。
十年過去了,騰訊市值已經接近640億美元,亦不再需要通過SP求生。同時擁有騰訊無線所有資源的MIG沒能繼續下一個QQ帝國的輝煌,而由非嫡系張小龍的微信團隊實現,董江勇說“功臣劉承敏到了身退的時候”了。
拆分邏輯
新的思路則是,PC上可以復制到移動端的產品,則按產品線重新劃歸傳統PC產品部門,不再出現用戶、市場等資源的協調。
程苓峰認為,去年5月重組后的MIG可以視為騰訊的移動版,幾乎無所不包。“騰訊PC網是一站式互聯網服務,那么MIG則是一站式移動互聯網服務”。董江勇說,馬化騰將無線業務獨立存在,目的也是打造下一個QQ帝國。
這一拆分隱含的邏輯是:移動互聯網是PC互聯網的延伸,騰訊只需要將PC產品向移動互聯網端復制,就能打造“移動版的QQ帝國”。
這一邏輯從一開始就遭到詬病。當時搜狗CEO王小川曾公開表示:移動業務不是PC業務的延伸,移動業務不應單設部門。他認為“無線是一種滲透到現有產品中的能力”,應該以產品為邊界劃分,而不是以用戶界面(即終端設備)為邊界劃分。
就在MIG拆分的半年時間內,微信團隊強勢崛起,顯然足以承載“下一個QQ帝國”的夢想,而被寄予厚望的MIG則無任何亮點產品。更讓劉成敏尷尬的是,微信成為曾被馬化騰寄予厚望的手機QQ的掘墓人微信在移動端崛起,而手機QQ則在手機增長乏力。
甚至有傳言說,因為在移動端的直接競爭,劉成敏在騰訊內部反對微信。
騰訊內部一直有聲音要求拆分無線業務,以便進一步整合PC和移動端產品。微信成為騰訊在移動端的主要產品后,馬化騰開始重視這一聲音。
程苓峰認為,MIG拆分后可以“提升PC和移動端的協作效率和整體的用戶體驗”:以前按終端劃分,各種PC產品的手機版都歸MIG,PC版與移動版需要協調用戶、市場等各種資源;新的思路則是,PC上可以復制到移動端的產品,則按產品線重新劃歸傳統PC產品部門,不再出現用戶、市場等資源的協調。
對于騰訊內部來說,一些移動聯網產品可以是PC互聯網的延伸,比如手機QQ、手機Qzone、手機騰訊網、微博移動客戶端,除了界面變化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而一些移動互聯網產品則不能是PC互聯網的延伸,比如微信。
還有一些產品也無法成為PC互聯網的延伸,比如手機管家、手機瀏覽器、應用寶、移動閱讀等產品。在PC互聯網時代,騰訊并沒有形成絕對優勢的用戶規模,移動端的產品無法享受PC互聯網所累積的優勢,放在一個單獨的事業群里,更能發揮團隊“狼性”,與行業大佬進行競爭。
曾經的MIG沒有培養出微信,馬化騰希望新的有狼性的MIG能培養出下一個微信級產品,可以不是手機管家、手機瀏覽器、應用寶、移動閱讀,而是一個新的、還沒有在騰訊出現,也沒有在其他公司出現的產品。
金山網絡徐鳴分析認為:騰訊的調整思路是讓PC的歸PC,移動的歸移動;移動能顛覆PC,就讓移動來顛覆好了;不能顛覆的,PC則據PC優勢延伸拓地。他認為,這種調整,對于騰訊來說更合理。
進攻與防守
MIG拆分調整之后,騰訊六大業務方向沒有變化,平臺化戰略也沒有變化,變化的是MIG或將成為騰訊其他業務之外的孤島,而微信將承載騰訊在無線業務方面布局的重任。
MIG拆分重組之后,經過此次調整后,騰訊旗下六大事業群中已有三個(IEG、SNG、MIG)歸任宇昕統領。
去年5月,騰訊從原有的業務系統制(BusinessUnits,BUs)升級為事業群制(BusinessGroups,BGs),將業務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同時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運營電子商務業務。
COO任宇昕負責IEG及SNG,劉成敏負責MIG,劉勝義負責OMG、,湯道生負責SNG,盧山負責TEG,吳宵光負責ECC。湯道生向任宇昕匯報,劉成敏、劉勝義、盧山、吳宵光等四人向CEO劉熾平匯報。CEO劉熾平與COO任宇昕直接向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匯報。通過此次調整,騰訊將重點布局社交、游戲、網媒、無線、電商和搜索六大業務,強化平臺戰略。
MIG拆分調整之后,騰訊六大業務方向沒有變化,平臺化戰略也沒有變化,變化的是MIG或將成為騰訊其他業務之外的孤島,而微信將承載騰訊在無線業務方面布局的重任。
任宇昕負責的業務將成為進攻型業務,包括互動娛樂事業部(IE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其余業務則屬防守型、支撐性業務,包括網絡媒體事業群(OM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與劉熾平相比,任宇昕將承擔更大的責任。
去年5月,騰訊架構調整之際,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發出的全員內部郵件中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整,更好地挖掘騰訊的潛力,擁抱互聯網未來的機會,目標包括:強化大社交網絡;擁抱全球網游機遇;發力移動互聯網;整合網絡媒體平臺;聚力培育搜索業務;推動電商揚帆遠航;并且加強創造新業務能力。同時,我們也聚合技術工程力量,發展核心技術以及運營云平臺,更好的支撐未來業務的發展。”
“內部挖潛,外部拓地(擁抱互聯網未來的機會)。”馬化騰這一整體邏輯沒有變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