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段子其實是字節跳動這家公司的第一個產品,當初內涵段子上線三個月后,今日頭條才正式上線。
又過了四年,在 2016 年 8 月,抖音上線,2018 年 4 月 11 日內涵段子永久關停。
2018 年 4 月 24 日,張一鳴第一次正式以字節跳動這家公司的創始人身份出現。
字節跳動的朱時雨老師寫過一些相關的話題,其中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
如果一個做乘法的公司,在力量尚未衰減之前,能把自己做成一個收入公式做加法的公司,是相當厲害的。單一業務的公司,如果不是擁有極強的壁壘(譬如強社交關系),風險反而高于多元業務公司。
這里的做乘法指的是同一個產品的內部指標疊加帶來的增長,比如用戶數增長 * 瀏覽時長 * 留存之類的,做加法則指的是全新的產品維度。
我想了下,這個世界上靠做乘法增長的公司極多,做加法的極少。像頭條這樣,把主產品都更新迭代的,少之又少。
據說,現在抖音的日活已經達到了 1.6 億,月活在 2 億多。如果加上西瓜視頻、musically 和等等封面圖中的短視頻布局產品,字節跳動這家公司在視頻領域的發力是明顯強于頭條產品本身的。
從上圖也能看到,在 Facebook 全網里,musically 是 2018 年第一季度最大的廣告主。這就是字節跳動這家公司的核心能力和決心。
這也就是這篇文章題目里有些抖機靈的說法:對于今天的字節跳動、今天的張一鳴來說,今日頭條已經沒有之前那么重要了。再過幾年提起張一鳴,可能大家下意識會想到的就是抖音,而不是頭條了。
42章經之前有寫過騰訊和頭條的商業邏輯,分別是《誰說騰訊沒有夢想》和《今日頭條的發家與困局》。
但不同的是,寫騰訊的時候,騰訊就是騰訊,寫頭條的時候,抖音還沒起來。
今日頭條這款主 APP 本身做得再好,也逃不開我當時那篇文章提到的問題:
第一,算法推薦比較單一,技術門檻難以抵擋百度、微博等各家插一腳,尤其是微博這類有社交關系的產品。
第二,工具型產品留存比較差,長期下去會被各個社區平臺的流量蠶食。
再有,像一點資訊就很聰明地拿了小米、華為、vivo、OPPO 的合作/投資,新換機器的預裝市場會被一點資訊慢慢吃掉。
所以,現在更重要的是看抖音等產品能不能幫張一鳴坐上短視頻霸主的位置。其實從流量來說,現在應該說已經是了,但還有一點是未知的,就是短視頻產品內的用戶之間到底能不能形成關系。
這個如果做到了,霸主的地位才能坐穩,霸主的位置也才有更大的價值。
當然,我仍然堅持,除了微信,沒有任何人能做到熟人社交這件事,抖音也絕對不可能。但是社區就不同了,在社區這件事上,抖音機會是非常大的。
社交和社區的概念其實很多時候是被混淆的。
這里用一句話簡單說清:因為人而消費內容,就是社交,因為消費內容而關注人,就是社區。
比如我的同學打籃球崴腳了這種小事,對我來說也是值得消費和互動的內容,因為是先有的關系,這種典型的場景就是微信朋友圈。但因為刷到了一個在 gucci gucci prada prada 的美女而去關注了她,這就是社區。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延伸出來一個有趣的新視角。
為什么后來騰訊很多社區產品都沒做起來?例如騰訊微博、當年的微視等。可能是因為騰訊其實根本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擅長做社交/社區,騰訊擅長的還是做工具。QQ 是通訊工具,張小龍之前做的 Foxmail 是郵件工具,微信本質上也是通訊工具。
或者我們說得更激進一些,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熟人社交產品。熟人最需要的不是一個產品來輔助社交,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彼此聯系的工具。
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自己的社交工具,上一個時代是電話,這一個時代是微信,VR/AR 出來了,下一個時代還會有別的通訊工具。
微信做得好的地方,只是在熟人通訊工具的基礎上,完善了朋友圈等功能。但并不是反過來,不是因為朋友圈做得好,就做成了熟人社交。
(這么講起來還能開個腦洞:其實上一個時代的電話也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可以做一個語音日記,然后每天回家大家可以開始刷電話,聽聽朋友們今天都做了什么,說不準真的有市場。)
有熟人關系的不需要太多運營社區和內容的能力,所以其實騰訊是以產品聞名的,不是以運營聞名。
甚至,也許未來我們可以說,百度以技術聞名,騰訊以產品聞名,阿里以地推(線下運營)聞名,而字節跳動是以線上運營聞名的。
也有可能,現在就已經可以這么講了。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相信你會非常想要一個頭條的增長運營,或內涵段子/抖音的社區運營的人加入自己。
當然,這里有趣的是,今日頭條這個產品本身也是工具屬性的,所以頭條內部做的悟空問答給我感覺就是非常數據導向,缺少了一些耐心,也沒有給社區很好的崛起氛圍。
而相對的,抖音的團隊原本就是負責內涵段子的,所以社區基因非常好。但抖音現在到底算不算是社區?到底有沒有做出用戶關系呢?
這里還要引入一個概念,那就是在社交和社區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形態,就是內容消費平臺。
我們現在可以想象有三個分類:
第一類在最左邊,人們純消費內容,不管是誰產生的,也不會有很強的關注關系,這個就是內容消費平臺(今日頭條這個產品就是)。
第二類在中間,人們會消費內容,也關心發布者,并且會形成互動關系,這個是社區。
第三類在最右邊,人們首先關心發布東西的人是誰,并會因此而對內容產生互動,這個是社交。
我覺得目前的抖音是介于內容消費平臺和社區之間的,并且是更偏向內容平臺的。
所以,我猜抖音現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一句話:在增長流量的基礎上,不斷地從內容平臺向社區演進。
如果做不到的話,就會走上當初今日頭條的老路,還是會有工具屬性產品的問題。其實目前也有一些苗頭,比如有很多人會覺得“刷膩了,不用了”,也有的人會覺得“視頻火在了抖音,粉絲卻漲到了微博”。
所以,我們能看到,抖音的關注頁面目前一直在改版,比如灰度測試信息流等形式。相信在未來,抖音的關注頁面會越來越像一個朋友圈。
如果最終抖音真的成功了,可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獨立的頭條和騰訊打仗,最后把阿里的微博打垮了。包括微博對電商的帶貨能力都有被抖音替代的可能性,抖音目前唯一做不好的,就是微博上明星和時政熱點事件的高效分發。
我從 2011 年開始,關注了很多年知乎內的社區是如何發展的,尤其是從用戶行為和社區氛圍方面。
看完這篇文章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關注抖音如果一步步從產品和運營發力,是否最終真的能做出來一個社區。
如果最終真的成功了,影響最大的其實不一定是騰訊,而是微博和 B 站。
之前很多后期投資人在想,該怎么給字節跳動這家公司估值,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 500 億美金,該如何對標美國公司等。
目前看來,首先從產品上,如果這家公司最終的產品組合能達到“微博+百度”,那能值多少錢?
我們再進一步,國內其實一直缺少一個美國大神級產品的對標,那就是 YouTube(國內所有的長視頻網站都在對標 Netflix)。抖音對于字節跳動來說,就是 YouTube 對于 Google 的價值一樣(所以說長期來看,講 YouTube 故事的 B 站也許也會被波及到)。
在這個基礎之上,張一鳴曾經講過,未來海外市場要達到 50% 的量。如果一切順利,未來頭條對標的還是會更像 Google,還真不一定會對對標 Facebook 的騰訊有什么本質影響。
所以,字節跳動和騰訊的這場官司,看看也就算了。
都上一樣的班
怎么就你這么秀呢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7*24小時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