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隱私的“強行社交”何以盛行?
中國每一款APP都有一個社交夢,有的不惜泄露用戶隱私“強行社交”。最近惹出風波的是美團旗下的大眾點評。
有用戶通過微信授權登錄大眾點評APP發現,在首頁可以看到“好友吃什么”:包括對餐館、簽到、點評、關注等信息。這些好友均是平臺自動關注、同在使用大眾點評的微信好友。必須提醒的是,即使取消微信授權,關注關系仍需要手動逐個點擊才能取消。
這難免引發眾怒。《經濟日報》等相關媒體報道后,大眾點評在7月9日宣布道歉整改,設置“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系”功能、對導入好友功能充分提示。、
時間財經7月10日實際測試發現,解除第三方好友關系功能已經上線,但隱藏較深,至少需要四步操作。此前微信授權登錄時帶來的社交關系,仍需要手動逐個解除。在大眾點評的回應聲明微博留言中,亦有用戶質疑“為何不直接默認關閉該功能”?
根據大眾點評的說明,并未將相關設置改為默認關閉,僅是提供了事后的手動解除。也就是說,如果用戶使用微信登錄過大眾點評,且未做解除社交關系操作等情況下,其微信好有仍然能夠關注該用戶,直至用戶自己設置解除第三方全部社交關系并手動逐一移除粉絲。
就“默認關閉”問題,時間財經問詢大眾點評相關工作人員,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強行社交不顧用戶隱私這種事,不止大眾點評。僅2018年以來,就有航空信息APP航旅縱橫推出的“選座社交”風波、滴滴順風車社交功能爭議等。結果均以道歉整改、下線相關功能告終。
互聯網創業者馮大輝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互聯網行業,一直以來有個令人無比討厭的壞習氣,哪怕是賣煎餅果子的,也要強行用戶社交一下,不管場景對不對。做社交又沒有能力運用好社交數據,有意無意的暴露用戶隱私,出了事情還振振有詞,拿用戶需求做擋箭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告訴時間財經,互聯網企業漠視隱私權一直都存在,近兩年頻頻被曝光,屢陷隱私爭議,主要因為公眾自我維權意識增強,倒逼互聯網企業增加隱私權保護。
無視隱私的“用戶體驗”
百度CEO李彥宏一句“中國人愿意以隱私換便利”,惹來無數爭議。但在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了提高留存用戶的活躍度,精神上認同這句話的產品經理們絞盡腦汁,在自家產品的每一個環節嘗試加入“社交功能”:
大眾點評微信授權登錄后,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好友可以看到你“吃什么、玩什么”,包括餐館、景點的簽到和評論信息;
航空信息APP航旅縱橫推出“選座社交”,允許用戶查看同機艙個人信息、打標簽;
滴滴打車順風車業務的社交功能中,允許司機給乘客打標簽、評論,并開放查看;
在深陷隱私爭議后,各公司雖然迫于壓力調整功能,但都不忘以“用戶體驗”“用戶需求”的名義辯解一把,看看這些“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論調,聽著是不是很熟悉?
打造好友關系鏈的初衷,是希望有分享意愿的用戶能否通過大眾點評分享生活中獲得的美好體驗。——來自大眾點評微博聲明
新功能設計的初衷,就是因為聽到大量用戶的呼聲……為了幫助大家開啟有溫度的飛行。——來自航旅縱橫官方公號文章
退一步來說,假設用戶需求真實存在,平臺應該實現考慮到有隱私顧慮的用戶,默認功能關閉,有需求的人自行打開才合理。
回到大眾點評此次的風波,在整改之前,用戶微信授權登錄之后,微信社交關系在提示非常不明顯(折疊頁面比螞蟻還小的字)的情況下,平行轉移到在大眾點評平臺上,想要取消這種關注關系,步驟繁雜。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和時間財經的實際測試,取消關注好友和移除關注自己的好友,均需要逐個點擊。產生社交關系鏈的時候一鍵生成,取消的時候卻要逐個點擊。“用戶需求”不過一張擋箭牌。
按照天奇阿米巴基金合伙人魏武揮的話來說:一個會涉及到用戶私隱的公司,就應該按照這個用戶群體中最敏感的人那些標準(比如我),而不是按照最不敏感的人的標準(比如門口那個保安)。
“強行社交”何以盛行
一款定位并非社交的APP,為何要不顧用戶隱私強行社交?兩個原因,一是對提高用戶活躍度確實有效,二是隱私保護乏力,障礙較少。
某大型互聯網的一位產品經理告訴時間財經,因為隨著行業競爭激烈、獲客成本高,社交功能的引入,在提高用戶黏性、進而提高用戶時常方面有明顯的效果。不止大眾點評如此,很多更不知名的APP都有類似的操作。
互聯網企業對用戶隱私保護不力,更不是大眾點評一家的問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表示,客觀而言,大眾點評屬于頭部企業之一,隱私權保護方面已經做得很不錯。
2016年頒布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有要求,APP運營者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用戶同意。
大眾點評和幾乎所有APP對此的執行辦法是,提供一個“字體只有半只螞蟻大小”的隱私協議,深藏在用戶設置頁面的二級頁面中。盤和林認為,這種“簡單公示”,并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明示原則。但是目前中國個人隱私保護法律體系可操作性不強,執法機制滯后,企業出現侵犯隱私的行為也只有個案整改。
需要說明的是,在用戶第一次下載安裝該款APP或者隱私政策有調整時,會在主頁彈出用戶按鈕,用戶必須選擇已閱,才能進行后續正常操作。現實的情況是,幾乎沒有人會去認真閱讀這樣的協議。
相比之下,歐洲5月25日生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或是一個強有力的參照。該條例明確規定,對于違反隱私法的企業,歐盟監管機構將可以獲取該企業全年收入的4%作為罰金,或是直接處以2000萬歐元(約2348萬美元)的罰款。具體罰金數額取決于這兩個數字哪個更高,這遠超之前幾十萬歐元的罰金。
即使在發布道歉聲明后,也有意見認為大眾點評缺乏誠意。《愛范兒》一篇文章認為,大眾點評聲明稱可以“一鍵停用”,但卻沒有給出詳細的操作步驟,實際上需要依次點開設置、隱私、取消第三方授權才可完成,入口隱藏很深,“很難感受到平臺改錯的誠意”。
在大眾點評官方微博的說明下,微博網友的一條評論亦頗具代表性:這個功能應該是默認關閉的吧,然后再添加“一鍵打開分享”的功能?不應該有的功能為什么默認還是打開的呢?
在真正的“用戶體驗”面前,大眾點評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7*24小時竭誠為您服務